万宝配资 晋灵公无法亲政,真是因为他心智不成熟吗?_赵盾_晋国_权势
年幼的君主继位时万宝配资,由于年龄过小,无法直接掌握政权,因此需要依赖辅政大臣的辅佐来治理国家。
但当君主长大成人,是否就可以顺利掌权,开始亲自治理国家呢?答案并非总是如此。
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。尽管他在五十多岁时已经成了成熟的君主,但他依然不得不将部分政权交给自己的母亲太后以及舅舅。显然,这样的做法并不合常理,毕竟秦昭襄王已年长,理应具备直接亲政的条件。
然而,问题就在于,历史的进程往往不完全以理性为依据,更多的是由权力与势力的博弈所决定。
例如万宝配资,晋国的晋灵公,他年仅四岁便继位,等到了十四年后,已经十八岁,依照任何国家的法令,这时的晋灵公已经是成年人,理论上应当亲自掌权。但即便如此,那些辅政大臣却依旧紧密团结在首辅大臣赵盾周围,坚持认为晋灵公心智尚未成熟,尚不具备亲政的能力。
展开剩余73%那么,晋灵公的心智未成熟到底是表现在什么地方呢?据说,这位年轻的君主有个奇怪的爱好——吃熊掌。一次,他因为熊掌未炖熟而愤怒至极,竟然杀了厨子。此外,晋灵公还喜欢站在高楼上玩弹弓,结果不小心伤害了不少百姓。赵盾出于关心,曾几度对他进行了劝告,但这些话语反而激怒了晋灵公。甚至有传闻称,晋灵公还暗中训练了一只狗,计划在赵盾前往朝堂时,让它咬死赵盾。然而,这个阴谋最终并未得逞,赵盾幸运地躲过了暗杀。
至于这些传闻是真是假,我们并无法确认,但若真有其事,那么罪魁祸首无疑是那些背后操控晋灵公的豪门望族。毕竟,晋灵公继位时年仅四岁,如果这些豪门望族真想将他培养成傀儡,肯定会从小就将他引向歧途。
若晋灵公心智的缺陷真是来自这些权贵的教化,那么我们又能将责任归咎于他本人吗?古人云:“子不教,父之过”。显然,晋灵公所遭遇的教化问题,更多是由于这些豪门的影响。
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晋国的公族势力过于强大,晋灵公之所以心智不成熟,是因为他天生具有反叛性格,并未受到豪门的恶劣教导。但这种看法显然不成立。
在晋襄公公子驩去世后,这些豪门望族原本打算立公子驩的弟弟为君。但晋灵公的母亲却非常愤怒,抱着晋灵公站在朝堂上,哭诉道:“先君有何罪?为什么抛弃嫡长子不立,反而去立外人?你们究竟要如何对待我的孩子?”尽管她的痛哭没有得到回应,晋灵公的母亲依然坚持向赵盾苦苦哀求:“先君曾经托付给您,若太子成材,我将感谢您;若不能成材,我将怨恨您。”
通过这些事情,我们可以看到,赵盾的权势可见一斑。若他真心关爱晋灵公,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又怎会走到如此曲折的地步?
事实上,真正接近历史真相的情形应该是:当时的晋国,九大家族联合执政,其中赵家位列第一。但赵家的实力并不占据绝对优势,因此在晋灵公逐渐长大,准备亲政时,赵盾如果心生贪念,便会极力延迟晋灵公亲政的时机。如此一来,双方的矛盾只会愈发加深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晋国其他家族可能会在背后支持晋灵公,借此与赵盾对抗。若这些家族能够成功击败赵家,他们自然会获得更多的利益。尽管我们不能确定晋灵公是否也有意与赵盾对抗,但周围的权力斗争显然会激起他的斗志。毕竟,他是国君,理应掌握大权。
最终,晋灵公与赵盾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。没想到,事态的发展远超晋灵公的预期,赵盾表面上装作忠臣模样,但他的堂弟赵穿却直接将晋灵公杀害。
对此,史官写道“赵盾弑君”,这让赵盾大为震惊,他急忙辩解道:“杀害国君的是赵穿,怎么能冤枉我?”然而,史官则淡然回答:“赵穿弑君,已犯大罪;而您作为首辅大臣,未曾为国君报仇,您这不正是间接弑君吗?”
赵盾对此只得默默接受这个指责,不得不承认,赵氏的权势尽管强大,却并未压倒晋国其他家族。在这个背景下,史官敢于公然写下这一史实,显然赵盾的权势仍有所限制。
与此相对照的例子是齐国的崔杼,他弑君之后曾试图改写历史,将齐庄公的死因改为病逝。但即便如此,史官依然坚持不改,崔杼甚至杀了两位史官,才勉强迫使第三位史官妥协。
这说明,虽然崔杼拥有强大的权势,但仍无法完全控制历史的叙述。而赵盾在晋国,也同样无法完全左右历史的记录。
从这些事件中,我们不难看出,赵盾的无力与其家族的权势有很大关系,最终他不得不背上了“弑君”的罪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