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胜配资 晋景公究竟有多强?对外打服秦齐楚,对内解决豪门望族_楚国_晋国_齐国
赵盾在赵穿杀死晋灵公之后,拥立了晋灵公的叔叔继位,史称晋成公。晋成公当了六年国君后去世长胜配资,他的儿子公子据继位,成为晋景公。
晋景公的统治可谓是一个充满战火的时期。尽管他在位仅有二十年,却发起了八次大型战争,战争的对手包括了楚国、齐国和秦国等强大国家。
我们逐一回顾这些战争:
公元前600年,晋景公继位的第一年,他与楚国在柳棼展开激战,这场战斗被称为柳棼之战,最终晋国获胜。
公元前599年,晋景公与楚国在颖北交战,史称颖北之战,晋国再度胜利。
展开剩余79%公元前597年,晋景公与楚国在邲进行了一场恶战,史称邲之战,结果晋国战败。
公元前594年长胜配资,晋景公与秦国交锋,这一次晋国胜利。
公元前591年,晋景公与齐国交战,晋国再次获胜,齐国太子被俘并送到晋国作为人质。
公元前589年,晋景公与齐国再次交战,晋国再次获胜,次年齐国国君亲自前来道歉,并表示愿意臣服于晋景公。
公元前585年,晋景公与楚国在绕角展开了激战,史称绕角之战,晋国胜利。
公元前583年,晋景公与楚国再次交战,并大获全胜,还顺势击败了与楚国结盟的蔡国和沈国。
晋景公显然有着强烈的霸主野心。继位后,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楚国。当时楚庄王依旧在世,但晋景公成功击败楚国并迫使其退败,尽管第三次交战时楚国反败为胜,但这并不是因为楚国的军队变得更强,而是因为晋国在防备秦国和齐国的压力下,不得不分散注意力。对于楚国这样一个强敌,晋国若想获胜,必须全力以赴。一旦注意力分散,败局便不可避免。
秦国和齐国之所以施加压力,是因为他们不希望晋国打破现有的均势。晋国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,若晋国继续称霸,秦国将被压制在西部,而齐国的崛起也将受到压制。因此,秦齐两国希望维持现有的均势,而不是让晋国独大。
然而,晋景公显然不相信这一点。在被楚国击败后,晋景公迅速将目光转向秦国和齐国。经过三场战斗,晋国迫使这两个国家承认失败,最后晋景公又回头收拾楚国,最终获得了全面的胜利。
不仅如此,晋景公在国内处理豪门望族时也极为果断。赵氏家族自晋文公时代以来风头强劲,甚至发生过赵穿在朝廷上杀死国君,却依旧安然无恙的事件。晋景公显然不容忍这种情况,毫不犹豫地拔刀斩向赵氏,差点将赵氏一族彻底铲除。最终,赵氏得以保留一些家族成员,若非如此,后来的赵国恐怕早已不存在。
尽管晋景公在内外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,甚至击败了楚国、秦国、齐国等大国,但他的历史地位却始终未被充分认可。晋景公的辉煌胜利往往被人忽略,甚至他的去世也被恶搞成笑话。有人传闻,一位大师曾经预测晋景公将无法吃到当年的新麦,晋景公得知此事后,命厨师为他做了一顿饭,并召来大师观赏,但就在晋景公准备用餐时,突然感到肚子剧痛,走进厕所后便永远未能出来,死于厕所,这个故事成了历史上的笑柄。
尽管有这些戏谑的故事,晋景公的战绩不容小觑。他在位期间,晋国的霸业几乎无人能敌。如果与齐桓公、晋文公和楚庄王的成绩相比,晋景公的战绩显然更为辉煌。然而,尽管晋景公如此强悍,他依旧未能列入春秋五霸之列。这其中的原因,往往被一些文人归结为晋景公只知征战而不修德,认为他未能恪守尊王的原则,导致他无法成为霸主。
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可笑。难道楚庄王就尊王了吗?“问鼎中原”这一成语正是出自楚庄王的称霸之路。当时的中原诸侯们口口声声笑话楚国是蛮夷之地,但当楚国的实力足以影响中原时,这些所谓的正统诸侯却纷纷跪下去讨好,毫无节操可言。
其实,有些著作是将晋景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的。例如,《鲒崎亭集外编》就将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晋襄公、晋景公和晋悼公列为春秋五霸。然而,这些著作过于冷门,未能得到主流史学界的认可。晋景公之所以未能被广泛接受,也并非因为他缺乏德行,而是因为他称霸的时机几乎已过。
春秋真正的霸主实际上只有前三位,而后来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,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,但更多的是为春秋时代画上句号,他们与前三位的霸主并没有实质性的一致性。在齐桓公、晋文公和楚庄王时期,依然有很多小国的参与,这让他们能够相对轻松地成为霸主。相比之下,晋景公的时期,小国的影响力几乎消失,想要称霸,必须打败另外三大强国。
晋景公虽然能多次击败这三大强国长胜配资,但最终未能彻底消除他们的影响力。这并非他没有能力,而是时代背景和时机所限,惨烈的兼并战争尚未正式爆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万宝配资 晋灵公无法亲政,真是因为他心智不成熟吗?_赵盾_晋国_权势
- 下一篇:没有了